阜東氏號所 2021 May 【Obscura Magazine】


這間麵包店就在我台南家(2021年的家)附近,在這個年代的台南,沒有經營咖啡廳,卻開始研究酸種歐式麵包並開店的人沒有幾位,還跟家人提出改變自宅車庫,這是一間在老巷弄中的麵包店「阜東氏號所」


(這是2021年時的模樣,2023年已全面更新:))

「年青真好!」我們輕易地說出。一星期才營業三至四天,讓人以為這是享受生活的模式,但這裡卻是一個人的麵包店。在Instagram裡發佈營業時間、麵包品項、參加市集、預訂麵包;一個人一雙手,烤箱再多,能出爐的麵包,每日大約就是八十個。

吃麵包的文化,台灣跟香港有明顯的不同,尤其在南部。台南人的早餐是魚粥,午餐可以吃糭子、三餸飯,晚餐是小火鍋;喝咖啡的人倒也不少,不像我,早、午、晚和下午茶都可以是麵包。從飲食文化來看時間,是的,台灣人的確較為閒息,但我也愛雞尾包、丹麥條和蛋撻那種下課後但又還沒到晚餐的小點心,邊走邊吃。在台南,我沒見過這樣邊走邊吃麵包的人們。 


「你的麵包店只有三個位置。」選好麵包,我找個位置坐下。

「這是我從小到大的家。」店長兼麵包師單單邊切麵包邊說。

這是一間位於傳統菜市場旁的舊公寓地下,面向巷弄的馬路,騎車經過的長輩由好奇到成為顧客的也不少。經營差不多一年,她還是一個人在烤箱和麵包之間揮灑著汗水,單單倒沒認真想過為何能成為一間社區麵包店。





「是嗎?我算是社區麵包店嗎?」放下為我切好的麵包,她又回去檢查烤箱裡的麵包。

「你的麵包店打破我對麵包店的想像,能『堂食』麵包,還可以預訂麵包,免得在開店後兩小時便賣完。」我想不到比「堂食」更好的形容詞。然後她微笑回應: 「是嗎是嗎。」


上傳進度:已上傳 16418689 個位元組 (共 16418689 個位元組)。

有次我在家辦市集,單單也有來賣麵包,我們已經是朋友,但每次當我嘗試了解她的經營術時,也沒法得到可靠的方程式。她參加過的市集,沒有一次能撐到完場,麵包很快便賣光。我跟她說要不要回家再烤,分批「出爐」,她總是笑笑:「哦哦哦。」為了新鮮,她總是不管四季、早上5時起床烤麵包,冬天可能要更早,因為氣溫、濕度都會影響發酵的速度。


我不能解釋欣賞和支持「阜東氏號所」的理由,因為我相信身體的感知比起言語來得更直接;但是對於在營業時間內早早完售、不慌不忙地跟客人聊天,以及慢慢地等待預訂客人來付款取麵包(是的,預訂不用先付款),這種生活態度確實有點衝擊到我對於時間和空間運用的認知。

還是先吃一口麵包再說,我不禁脫口而出:「相當紮實。」


「紮實,我也想生活更紮實,不像棉花糖如風般沒內涵。」所以我想到,不如就讓我用身體感受時間的流逝,經歷生活中的閒息,咬一口麵包突破對時間的傳統觀念。

「生活模式就是讓身心帶領我們去探險吧!」我又自言自語。就像開一間只有三個座位的堂食麵包店,或者不需要明確地被人認同,只需要去實踐和經歷。


Instagram: chen_made_bakery


原文刊於:
https://www.obscura-magazine.com/all/stories/yum/chens-dailybaker/

留言